如何处理注塑加工中的滞流现象?
滞流现在是注塑加工中经常碰到的,不得不了解下。
滞流:熔融料在从浇口进入填充模腔的时候,熔体在部分方向流速减缓或停滞,这就是滞流。而这会造成很多缺陷。
滞流现象是熔体流动不平衡的至高形式。理想地说,从浇口进入的料以扩展流的方式均匀的同时充填远端的各个角落是比较好的。
但实际上,模腔会有厚有薄,有直有曲面,有冷有热面。就造成了熔融料流动时候的压力梯度不同,温度梯度不同,所以料有的地方流的就慢,只要一慢,热扩散作用下扩展流的表皮很快凝固化,流动的芯部很快就更薄,造成慢的更慢,滞流就此形成。
滞流的危害是什么呢?有什么缺陷呢? 会有困气,缺料,过充填,尺寸不良,弯曲等缺陷。
所以要尽量避免或者缓和滞留缺陷,如何缓和呢?
1、改变模具结构是改善滞流效根本的方法。完善模具设计要产品结构合理化,避免壁厚突变,使得型腔各处的熔体阻力基本均匀。
2、改变参数也可以缓和滞留效应,主要是提高料温,提高射速,但要区别温敏性剪敏性。
3、改变模温对于改善滞流效应作用不大的。
4、改变材料不是上佳方法,效用也不大的。
注塑加工中产品开裂的原因:
1、注塑加工方面:
(1)加工压力过大、速度过快、充料愈多、注射、保压时间过长,都会造成内应力过大而开裂。
(2)调节开模速度与压力防止快速强拉制件造成脱模开裂。
(3)适当调高模具温度,使制件易于脱模,适当调低料温防止分解。
(4)预防由于熔接痕,塑料降解造成机械强度变低而出现开裂。
(5)适当使用脱模剂,注意经常消除模面附着的气雾等物质。
(6)制件残余应力,可通过在成型后立即进行退火热处理来消除内应力而减少裂纹的生成。
2、注塑模具方面:
(1)顶出要平衡,如顶杆数量、截面积要足够,脱模斜度要足够,型腔面要足够光滑,这样才防止由于外力导致顶出残余应力集中而开裂。
(2)制件结构不能太薄,过渡部份应尽量采用圆弧过渡,避免尖角、倒角造成应力集中。
(3)尽量少用金属嵌件,以防止嵌件与制件收缩率不同造成内应力加大。
(4)对深底制件应设置适当的脱模进气孔道,防止形成真空负压。
(5)主流道足够大使浇口料未来得及固化时脱模,这样易于脱模。
(6)主流道衬套与喷嘴接合应当防止冷硬料的拖拉而使制件粘在定模上。
(7)模温过低,冷却过快
3、材料方面:
(1)再生料含量太高,造成制件强度过低。
(2)湿度过大,造成一些塑料与水汽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强度而出现顶出开裂。
(3)材料本身不适宜正在加工的环境或质量欠佳,受到污染都会造成开裂。